|咨询电话
一、作用机制:退热止痛的“路径差异”
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均能抑制中枢的前列腺素酶发挥退热、止痛的作用。区别是布洛芬还能抑制外周组织的前列腺素酶,减少炎症介质的释放,对炎症性疼痛(如关节痛、咽喉痛)的缓解更有优势;而对乙酰氨基酚但几乎没有抗炎作用。
二、适用场景退热止痛“各有侧重”
对乙酰氨基酚:其适用人群更广、安全性更高,二月龄以上的儿童、孕妇和老年人均可以使用对乙酰氨基酚。
布洛芬:主要用于缓解各种慢性关节炎的疼痛,也可用于发热患者。6月龄以上、妊娠早期、老年人可使用布洛芬,但需要注意孕妇在妊娠晚期(20周后)禁用,老年人使用时可能增加胃溃疡和出血风险。
三、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:安全用药的“红线”
对乙酰氨基酚:过量(成人单次超过4g,或每日累计超过7.5g)可能导致急性肝损伤,甚至肝衰竭,需严格按剂量服用,避免与含此成分的复方感冒药联用(如部分感冒灵颗粒)。
布洛芬:常见胃肠道不适(恶心、胃痛),长期或大剂量使用可能增加胃溃疡、胃出血风险;还可能影响肾功能(尤其脱水、心衰患者),少数人会出现过敏反应(皮疹、哮喘)。
对于近期出现的基孔肯雅热病患者在选择解热镇痛药时,不建议选用阿司匹林、布洛芬等。因为基孔肯雅热与登革热相似,且两者可能共存,登革热可能导致血小板减少、出血、休克、甚至死亡。在无法排除登革热的情况下,使用布洛芬可能抑制血小板功能,增加出血风险,还可能加重肾功能损害。因此,临床通常推荐对乙酰氨基酚作为基孔肯雅热退热、镇痛的首选药物。
四、总结